查看原文
其他

双循环战略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赵昌文三方面作答

赵昌文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0-10-14

双循环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CF40特邀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结合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三个方面的变化对上述问题进行剖析并作出判断: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


赵昌文分析认为:从发展阶段的变化来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目前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发展环境的变化来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是现在的一件大事,而解决安全问题的方式没有别的,只能是加速科技创新;从发展条件的变化来看,重塑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也在于科技创新。


双循环战略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


“答案就是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赵昌文表示,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既有助于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也有助于解决好经济结构三大失衡,还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一定要符合微观主体的融资需求而不是压抑其发展活力。”他特别强调,当企业的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后,金融体系就会更健康。

双循环战略需要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

文 | 赵昌文

 
赵昌文在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如何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出重要论述,形成了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

个人的学习体会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核心是双循环战略,甚至这两个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换。双循环战略很可能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至少是“十四五”期间,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

创新在双循环战略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双循环战略是最新提出的,但支撑这一战略的经济思想并不是才提出来的。细数这些年中央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比如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重大的结构性失衡所导致的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以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

所以,“循环论”应该说是中央指导经济工作一贯的思想,换言之,双循环战略与这些年中央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上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双循环战略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双循环要解决什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双循环战略或者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三个方面的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双循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方面是发展阶段的变化。这里的发展阶段是指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简单等同于新时代、新时期。

19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用的是“转向”一词。但是今年上半年的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常委会等,都明确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转向”到“进入”,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区别,但我认为更加强调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等。

上述每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我想特别强调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这个方面。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本在于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第二方面是发展环境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24日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压力,如何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平衡?此外,我国一些高技术企业上了美国的实体清单,一些领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等等,这都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了冲击。

所以,一定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这是现在的一件大事。怎么解决安全问题?答案没有别的,只能是加速科技创新。

第三方面是发展条件的变化。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们的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工资水平的上升,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消减。

新的优势在哪里?2018年我们和世界银行做了一个关于经济转型期增长新动能的联合研究,当时提出了新的三大动力和一个主线。一个主线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大动力中,第一个是把技术前沿持续向前推进,要做原始创新;第二个动力是解决好技术或成果商业化与产业化的问题;第三个动力是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各类资源错配问题。所以,发展条件变化下重塑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也在于科技创新。

综上所述,从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来看,创新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尤其是科技创新。

双循环战略需要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

如前所述,科技创新是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内涵。双循环战略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答案就是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是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如果我们从个案出发,比较好回答,因为凡是创新做得好的城市和地区,比如深圳,大体上就应该是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当然,也有很多金融资源比较好的城市,创新做的并不见得好。接下来,我想从三个方面把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做一个界定。

第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或产业变革的趋势下,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要有助于国家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在理论方面,英国的Perez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我自己做了一些改变,叫做“技术—金融范式”。创新和技术—金融范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过去的200多年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直到今天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或者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也有与这个技术—经济范式相适应的技术—金融范式。

与双循环战略或说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是什么?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思考。

比如,从反面讲,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的大商业银行模式就一定能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条件。

从正面讲,我们看到数字经济时代有很多新的组织创新,平台经济就是一个主要的商业模式。过去的传统企业叫“管道企业”,最典型的特征是企业用自己的内部资产进行产品生产,通过售卖产品赚钱,所得资金用于再投资、再发展,这就是管道企业的商业模式。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依托于外部的连接性而非仅仅是企业的内部资产。这种企业的技术-经济范式和技术—金融范式一定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台上很多中小企业和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也被称为产消者。

所以,如果对今天的技术—金融范式研究不清楚,仍用传统的大工业时代的理念去思考问题,金融家很可能会犯错误。还有,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金融有了更高的权重和更多的重要性。

第二,在双循环战略下,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要有助于解决好经济结构的三大失衡。三大失衡是以前提出的,主要包括实体经济内部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一定要有助于解决这三大失衡,至少不能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对中国的金融体系而言,前些年有一个关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到底是发展过度还是发展不足的讨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学术界,有一种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对华尔街有利的并不一定是对美国有利的,也就是说,有利于金融的不一定有利于整个经济。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平衡好金融与创新的关系。否则,金融很可能与创新之间形成了更强的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创新要素的竞争(虹吸效应),二是对政策的竞争(利益集团),三是对实体经济收益分配的竞争(侵蚀效应),四是公司金融机制,也就是创新行为的短期化。

第三,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要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地球没有摩擦力,世界会变成怎样?同样的道理,如果企业都不愿意贷款,金融体系会怎么样?所以,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一定要符合微观主体的融资需求而不是压抑其发展活力。

从杠杆率的角度来看,一般而言,资本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杠杆率比较低,银行主导型的经济体都比较高,但是德国的杠杆率却显著低于美国和英国这种资本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德国企业的活力更强、绩效更好,依靠自身的发展和内源融资就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而外源融资比例通常较低。近些年来,在德国和日本的很多企业中,内源融资已经占主体地位,银行贷款的比例在下降,至少增长速度在下降。

所以,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一定要让企业有更强的活力。当下银行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风险。当企业的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后,金融体系就会更健康。


责编:宥朗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